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 
 
烟酒回收:
厦泰烟酒
购物卡回收:
厦泰烟酒
婚宴团购:
厦泰烟酒
 
《春秋左传》与“冬虫夏草”的故事
来源: 日期:2014-07-01

“元年春,王正月。三月,公及邾仪父盟于蔑。夏五月,郑伯克段于鄢。秋七月,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、仲子之赗。九月,及宋人盟于宿。冬十有二月,祭伯来。公子益师卒。”


 不瞒您说,自称从小读过四书五经的我,其实没读过《春秋》,先生没教。到老了想补上这一课,从书店买来一本《春秋左传》。瞅这书名我犯迷糊:《春秋》是《春秋》,《左传》是《左传》,什么叫《春秋左传》?愚者千虑,必有一得,我突然想起冬虫夏草。初听冬虫夏草时我也迷糊:虫是虫,草是草,一个动物,一个植物,它们怎么能弄到一块呢?等我见了实物才明白,冬天虫子钻入地下,到夏天从虫子的躯体里长出草来,于是冬虫与夏草合为一体了。没有夏草,发现不了冬虫;没有冬虫,长不出草来。《春秋左传》大概也这意思。一查书,果然如此。书上说,《左传》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解说《春秋》的传注。没有《春秋》,就不会有《左传》;没有《左传》,人们就看不懂《春秋》。书上还说,注解《春秋》的不仅《左传》,还有子夏弟子公羊高作的《公羊传》,谷梁赤作的《谷梁传》等。因此也有《春秋公羊传》和《春秋谷梁传》,合为春秋三传。后两传与《左传》的区别是逐字逐句注释《春秋》,述而不作,而《左传》是根据《春秋》的记载作文叙事,成为古代散文。如果没有这些《传》,今人是看不懂《春秋》的。空说不行,举《春秋》隐公元年为例才具体:

  春秋各国1年的历史,孔子只写了62个字,可见其记载历史有所取舍,“约其文辞而指博”,遣词造句有褒有贬。其中的“元年春”是鲁隐公元年。《春秋》是用鲁国纪年,记载东周各国的历史,所以司马迁说,《春秋》是“据鲁,亲周,故殷,运之三代”。“王正月”,什么意思?《公羊传》解释说,“王”是指周文王,是周文王的正月,表示大一统思想。“公及邾仪父盟于蔑”。公,指鲁隐公;及,是“与”的意思;邾,国名;仪父,邾国君的字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三月,鲁隐公与邾国君仪父结盟于蔑。但是孔子这句话里不用“与”而用“及”,表示结盟心情急切。不称邾国君的爵位(邾为子爵国),只写国名,有居高临下的贬义。不称名而称字,又有尊敬的意思。可见孔子为了表达自己的价值观,如此斟词酌句,用心良苦!再有“郑伯克段于鄢”,用词也煞费苦心。郑伯是谁?是郑庄公。孔子不称他庄公而称郑伯,为什么?《郑伯克段于鄢》中解释说,庄公是兄长,故称“伯”,讥其对弟弟的失教;段是弟弟而不守弟道,要谋反,故不言弟,而称其名。《古文观止》注释者说,这段文字与前后文不协调,疑为后人所加,并非左氏原作。因为纵观《春秋》,孔子不称郑公而称郑伯者,并非仅此一处,例如《春秋》禧公四年记载:“王正月,公会齐侯、宋公、陈侯、卫侯、郑伯、许男、曹伯侵蔡。”这里的“伯”绝对不是指兄长,而是按照周天子当初封赐给诸侯的爵位称呼他们。孔子作《春秋》时,各路诸侯都自己做大,不满足于周天子的封号而称公称王了。孔子不承认,还是称他们当初的封号。太史公也说:“吴楚之君自称王,《春秋》贬之曰‘子’”,因为当初周天子封吴楚的是子爵。这反映孔子在称呼上的亲周,表示上边还有周天子在。再有“克段于鄢”中的“克”字,《公羊传》解释:“杀之也”。《谷梁传》解释:“能杀也”。到底是杀了还是能杀而未杀?《左传》写道:“(郑公)伐京,京叛大叔段,段入于鄢。公伐诸鄢,……大叔出奔共”。可见郑公没杀叔段,他还活着。杀与没杀,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孔子在《春秋》中贬损郑庄公和其弟叔段,因为他们不守臣下兄弟的规矩,违反做人之道。下面是七月,天子使臣来给鲁惠公送葬礼。十二月,天子大夫祭伯来鲁国。言“来”不言“奔”,不见外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