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 
 
烟酒回收:
厦泰烟酒
购物卡回收:
厦泰烟酒
婚宴团购:
厦泰烟酒
 
常见酒类知识
来源: 日期:2010-03-21

别白酒的品质如何主要是通过观、嗅、尝等方法,对白酒的色、香、味进行分析判断。

色:白酒以无色透明,无悬浮物。浑浊物和沉淀现象为好。

香:不同香型的白酒,应有本酒特有的酒香。如茅台酒有独特的酱香风味,泸州老窖特曲有诸味调和的浓郁香气。

味:醇厚无异味,无强烈刺激性的白酒质量较好。

白酒的安全饮用

白酒宜烫热了喝。喝热酒的好处主要有两点:其一,可以减少酒中的有害物质。因为酒中除了含有乙醇外,还有甲醇、乙醛等有害物质。甲醇是一种有毒液体,人体摄入10毫升时,便会导致双目失明。乙醛摄入过多时,会引起头晕。但是,乙醛的沸点为21℃,甲醇的沸点为64℃,当白酒烫热后,这两种有害物质会挥发,减少对人体的危害。其二,冬天饮热酒,人们感到舒适。但是,烫酒时要掌握好温度,一般不宜超过65℃,否则酒的香味会散失掉。如饮用优质酒,可以不必烫饮,其一可保持香型,其二名酒有害成分较少。如需加温,不宜超过30℃。

黄酒的选购

质量好的黄酒,味道甘醇,清凉爽口,含有丰富的营养,能满足人的嗜好,促进人体健康;而变质的黄酒,会对人体造成危害。所以要认真鉴别,尤其是在高温季节,黄酒较易发生变质,购买时更应严格挑选。选购黄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:

色:优质黄酒,清澈透明,光泽明亮,无浑浊、无沉淀、无变色现象。

香:优质黄酒,香气浓郁。

味:优质黄酒,清凉爽口,甘醇味美,无辛辣、酸、涩等异味。

黄酒的饮用安全

黄酒,吃法不同,作用不同。生喝,有消食化积、镇静作用,但最好是烫热了再喝。因为黄酒中含有微量的甲醇、醚、醛等类有机物,这些有机物对人体有一定危害。若将黄酒加热,这些微量的有机物会挥发,黄酒中所含的脂类芳香物,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蒸腾,酒味更加甘爽、醇厚。黄酒烫热了再喝,酒的味道更美,有利于人体的健康,还能驱寒祛湿,活血化瘀,对腰背痛、手足麻木和震颤、风湿性关节炎及跌打损伤患者有一定的疗效。

啤酒的选购

啤酒的品种很多,鉴别啤酒的质量主要是通过观颜色、看泡沫、闻香气、尝味道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。只要注意这几个方面,就能把握好其质量。

颜色:国内生产的啤酒,多为淡黄色。优质啤酒,清澈透明,呈金黄色。如果酒色浑浊,透明度差,黏性大,甚至有晃浮物,质量则次。

泡沫:啤酒泡沫是啤酒区别于其他任何酒类和清凉饮料的特殊标志。优质啤酒,将瓶盖启开,能听到爆破声,接着瓶口有泡沫升起,刚刚溢出瓶口为好。将啤酒缓缓倒入洁净的玻璃杯内,泡沫涌上杯口,泡沫洁白、细腻,持久挂杯(泡沫能持续四五分钟以上,泡沫散后杯壁仍挂有泡沫)。如果泡沫粗大且带微黄,消散快,泡沫不挂杯,质量则次。

香气:鼻子靠近啤酒,若是优质啤酒,可闻到浓郁的酒花香和纯净的麦芽香,如果闻到有生酒花味、老化味、铁腥味、酸味或其它异味,质量则劣。

口味:优质啤酒,入口感觉酒味纯正清爽,苦味柔和,回味醇厚,有愉快的芳香,并具“杀口力”感。“杀口力”是评酒的行话,指酒中的碳酸气对口腔有浓重而愉快的刺激感。若是啤酒中有老熟味、酵母味或者苦涩味,质量便不好。

出厂日期:啤酒与别的酒不一样,越新鲜口味越好。对啤酒的出厂日期要看清。一般情况下,普通12度熟啤酒的保存期是60天;优质12度熟啤酒的保存期是120天。选购啤酒时,必须选限定保存期内的啤酒。将出厂日期与采购日期对照一下,就知道该酒是否在保存期内了。这里所说的度是原麦汁浓度,啤酒的酒精浓度只有3度左右。

啤酒的安全饮用

1.            餐前不宜过量饮用冰镇啤酒。冰镇啤酒的温度一般要比人体内的温度低20~30℃。过量饮用冰镇啤酒则容易使人肠胃内的温度骤然下降,胃肠道血管迅速收缩,血流量减少,从而造成生理功能失调,并影响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吸收。餐前过量饮用冰镇啤酒,还可导致食欲下降,引发经常性腹痛和腹泻等症状。

2.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大汗之后不宜饮啤酒。大汗之后饮用啤酒,特别是引用冰镇啤酒,会引发感冒等病症。因为大汗淋漓时,毛孔扩张,此时饮用冷啤酒将导致汗毛孔因骤然遇冷而引起迅速关闭,造成体温散发受阻,从而诱发感冒等病症。

3.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不与烈性酒同饮。饮啤酒不宜与烈性酒同饮,否则会刺激胃肠道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絮乱。

4.            掌握好啤酒的温度。啤酒的温度宜控制在10~20℃左右。酒温过高,其味变得苦涩,酒温过低,尤其是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啤酒,淡泊乏味。为了掌握好酒的温度,夏天从冰箱取出啤酒后停置一段时间,待温度升至10℃以上再喝。

5.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不宜多饮。啤酒的酒精浓度一般在3度左右,大量饮用也会受到酒精的危害。营养学家计算,每人每日摄入乙醇的安全量为每公斤体重1克。如此推算,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,一天可饮用含酒精量4%的啤酒625克,即饮1瓶酒为宜。长期连续狂饮啤酒会引起慢性酒精中毒。

葡萄酒的选购

色泽:由于原料和工艺处理的不同,不同的品种,其色泽也不相同,但是要求具有与果实相近的颜色并富有光泽。白葡萄酒和苹果酒应呈麦秆黄色、晶亮,不能有浅棕色;红葡萄酒应呈近似红宝石色,不应呈深棕褐色,还应晶亮。任何品种的葡萄酒都应澄清、透明,无浑浊和沉淀,也不能有悬浮物。出现不正常的情况,说明工艺不符合要求或发生了变质现象。

泡沫情况:起泡葡萄酒都应含有充沛的CO2,倒入酒杯泡沫很快升起,要求泡沫细致、持久。大香槟在开瓶时,要求瓶塞被气压冲出有一定的高度,并发出清脆之响声。

香气:葡萄酒应具有果实的清香和酒香,并要求两者配合和谐、轻快、舒畅,不应有醋酸气味和其他异常气味。

滋味:所有的葡萄酒干型酒的滋味应该轻快,爽口,舒适洁净,滋味丰满和谐,甜型酒醇厚爽口,酸、涩、甘、馥而不艳(不飘)。

典型性:各种名酒都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,例如干白葡萄酒应具有清新、爽、利、愉、雅感:甜红葡萄酒的风格应具有爽、馥、酸、甜感,各味应和谐统一。葡萄酒的典型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葡萄品种和果实特点,所以名酒都要求有固定的葡萄品种原料,这样才能保持它们应有的典型性。

葡萄酒的安全饮用

葡萄酒可直接饮用,一般用高脚杯盛装饮用,在杯中倒入少量的葡萄酒,约为杯容量的1/5-1/4,在饮用前向一个方向摇动杯子,先嗅香,后抿小口品尝,静心体味,切忌大口大口地喝,否则难以品味到葡萄酒真正的妙处。

酒精对人体的危害

由于酒精等有害物质的作用,饮酒过量对人体的危害很大。酒精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:

1.    伤害神经系统。长期过量饮酒,可伤害神经系统,引起智力下降,记忆力减退。

2.    损害内脏。过量饮酒可导致心脏功能减弱,胃及胰腺发生炎症,肝细胞受损,形成脂肪肝或肝硬化,使肝脏抗感染力下降等。

3.    可造成营养缺乏症。长期过量饮酒,酒精使小肠对维生素的吸收率降低,造成营养缺乏,并能发展为肝硬化。

4.    可造成动脉硬化。长期过量饮酒,能促进内源性(肝脏)胆固醇的合成,使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浓度升高,造成动脉硬化,同时可引起高血压和冠心病。

5.    可导致死亡。人们饮用的酒中含有乙醇75-80克,就可引起中毒:若达到250-500克,有可能导致死亡。

6.    饮酒还会影响性功能和遗传功能等。

不宜过量饮酒

人的酒量大小不一,其原因是人们肝脏中的醇脱氢酶和醛脱氢酶的含量不尽一致,若这两种酶含量高,乙醇进入机体后其代谢速度快,乙醇不易驻留,所以饮酒量大,反之酒量则小。人们饮酒时,要根据酒量大小适可而止。但酒量大的人也不能暴饮。据科学家研究,人们一天饮白酒40克最适宜,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,每天饮酒不能超过60克:补酒每次饮用20-40克,早晚各服一次。酒精含量低的黄酒、啤酒、葡萄酒、果酒等,可多饮一些,但也要适可而止。在我国相当多的一些地方,千方百计地劝人多饮酒,看起来是好客,实际上是不科学、不文明的行为。

不宜饮酒人群

1.            某些疾病患者不宜饮酒。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冠心病、肺结核、哮喘病、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患者不宜饮酒,更不能大量饮酒,否则会使病情加剧。

2.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孕妇不宜饮酒。孕妇因就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,即使在怀孕的第一、第二个月饮少量酒,也会降低孩子的智商。

3.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少儿不宜饮酒。少儿饮酒会影响身心健康发育。

不宜饮酒的时间

1.    看电视之前不宜饮酒。正常人收看电视连续四小时,视力暂时下降30%,因酒后看电视,会更加损害眼睛。

2.    睡前不宜饮酒。睡前饮酒,危害不小。其一,打鼾者可促使呼吸暂停,有死亡危险。其二,可扰乱睡眠中的呼吸,使人在睡眠中发生短暂呼吸停顿。而这种短暂的呼吸停顿,如果在一夜之间超过10多次,就会引起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上的变化,常表现为血氧饱和度下降,出现窦性心律失常、交界性心率和室心早搏纤颤,还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絮乱,发生肺动脉高压,甚至出现心力衰竭,导致死亡。其三,并不一定能起催眠作用,有人喝了酒,大脑兴奋,反而难以入眠,为了催眠,又服用安眠药,这样弄不好会使人长眠。

3.    不能以酒浇愁。有的人喜欢喝闷酒,以酒浇愁,这样会伤害身体。因为人的情绪低落时,肝脏病、高血压病、冠心病、哮喘病等许多疾病会被诱发或加重,此时机体对酒精的解毒功能减弱。如果在精神刺激过大时饮酒无度时,酒精大量吸入人体,等于雪上加霜,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。

4.    服用西药时不宜饮酒。许多西药服用时需忌酒,饮酒后一般在12小时内不要服药,服药后12小时不要饮酒。否则会影响药物效果,或产生副作用。有慢性病需长期服药者,以戒酒为好。

5.    空腹时不宜饮酒。特别是不能饮用大量高浓度白酒,否则可能引起急性酒精中毒。